建议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生态、打造南沙科创团队加速落地新生态、举办“南沙粤语文化节”、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共建……2月27日至28日,政协第四届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股票配资十倍杠杆,区政协委员们纷纷结合履职实际,围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粤语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共建等热点话题,一系列“金点子”频出,积极为南沙发展建言献策。
高民:建议青年公寓免费入驻时长延至一个月
南沙区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聚焦南沙现有优势、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生态,提议在全区设置一站式创业服务站,帮助创业者快速了解政策、申请入驻公寓、开办公司等,让创业者轻松落地。同时,他提议将青年公寓的免费入驻时长由7天延长至一个月,为来南沙创业者提供更充裕的安顿时间。
高民还强调,科技型初创企业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转化技术能力。他建议南沙可探索推动城市应用场景的开放,让场景创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并推动科研资金和耐心资本参与其中,形成科技、场景、金融的深度融合。
对于更精专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民认为需要帮助其对接产业需求,动员各行业协会和创新创业平台共同助力,让初创团队快速融入产业链。此外,他还建议开放部分南沙新型研发机构的实验室和设备,以成本价格出租给创业者,降低高科技创业的门槛。对于初创者,有必要在南沙组织不同层级的训练营、培训班,从产品思维、市场推广、销售管理、团队建设、投融资、财务知识等方面拓展知识面,提高创业成功率。
郭杰骏:建议打造南沙科创团队加速落地新生态
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化高级专员郭杰骏聚焦对接香港“产学研1+计划”,提出打造南沙科创团队加速落地新生态的建议。
“香港‘产学研1+计划’是由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100亿港元的项目,主要推动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由于香港的市场比较小,大湾区特别是南沙可以很好地承接这些项目。”郭杰骏认为,南沙可以建立联络点,汇集优质项目与团队,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场地支持和产业链需求对接,推动项目更好地落地南沙。
“南沙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在交通和对接产业链方面都非常方便。此外,对于生物软组织项目来说,广州是华南地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南沙亦有很好的医疗资源配套,市场非常广阔。”郭杰骏说。
郝桂良:建议举办“南沙粤语文化节”
“同声同气、便于相互交流沟通是广州南沙独特的优势。” 南沙区政协委员、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区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联络委员会委员,志成(香港)集团总经理郝桂良发现,粤语在粤港澳合作交流中具有一定优势。他建议定期组织开展粤语文化交流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粤语水平,更有效地与港澳同胞沟通合作。同时,利用区内媒体资源,制作粤语文化推广视频,宣传粤语的历史和价值。
郝桂良还建议在南沙区内的学校开展粤语启蒙教育和课程,培养学生对粤语的兴趣,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校的合作,培养专业的粤语教学人才。此外,他提议每年举办“南沙粤语文化节”,邀请港澳及海外粤语文化团体参与,并支援区内传媒企业制作粤语主题的影视作品,鼓励科技企业开发粤语学习工具,从而助力推动粤语数字化传承。在社区可以设立“粤语文化广场”,定期举办以粤语为主题的系列性活动,增加民众对粤语的认同感。
赵阳: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共建
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被称作“黄金内湾”,分布着10片重要湿地,但该区域整体生态空间还未能产生更高价值。因此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市水鸟世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阳建议,可建设黄金内湾生态廊道,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共建。
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价值,共建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因此建议由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共建筹委会,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合作。此外,他还提议举办国际论坛,打造区域间湿地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享湿地保护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城。
陈顺权:建议助力“潜力股”蝶变高投资意愿项目
“南沙这几年的营商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民建南沙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陈顺权感慨,他于2024年4月创办的材料公司膜尔新材,仅花费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200万元的融资,在科技成果转化、厂房落地建设等方面同样得到了南沙大量帮助和支持。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由于南沙区大多数项目成熟度不高,风险投资机构其投资意愿较低。为此,他建议挑选有潜力的项目,通过种子基金和专业孵化平台发力,将短板补起来,蝶变为高投资意愿的项目,帮助其在南沙落地生根。
南方+记者 张翊伟
通讯员 何倩蓥